阿瞒是曹操的小名,叫起来很亲切。我自幼喜欢孟德的雄才大略,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一直把孟德当作主角,可惜他自古大多被演绎成奸恶之徒。

在演义中,孟德刺杀董卓失败,逃亡途径谯郡。时任县令的陈宫捉住了孟德后,了解到他心中的大志向,于是决定罢官,与孟德同走。旅途又途径吕伯奢的家。伯奢是孟德父亲曹嵩的结义兄弟,当时天色已暗,孟德建议就在伯奢家借宿一晚。到了伯奢家,伯奢说家中无酒,于是骑驴上镇上沽酒。而孟德与陈宫坐厅中等待之时,忽闻后院有磨刀声。于是两人走过去,在厨房门口听到里面说道:“缚而杀之,何如?”这下孟德吓坏了,心想这些人是要拿我去领赏啊!于是和陈宫二人拔剑进去将伯奢一家八口人都杀了,完事了才发现地上有只被困起来的猪在哼哼,这才知道错杀了好人。两人赶紧出门,却正好碰上沽酒归来的伯奢。孟德怕伯奢会败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干脆把伯奢也一并杀害了。这些让陈宫感到胆寒,他质问孟德为何要杀死伯奢,而孟德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流传甚广,也充分表现出孟德多疑的心理。

但演义终究是演义,它并不是史书。作为一个喜欢孟德的人,我决定还是看看其他史料有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在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是为孟德的黑历史翻案而被引用最多的,其中这样说道: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而在陈寿的《三国志》原著中,并没有提到伯奢之事。陈寿编写《三国志》之时,以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为参考,却去掉了有关伯奢的段落,这真是耐人寻味。《魏书》成书时正值曹魏,所以后人常称:“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魏书》美化太祖的可能性较大,参考价值较低。所以孟德错杀好人大概是没跑了。孟德很有可能因多疑而杀了伯奢。阿瞒凭借着自己傲人的才略雄踞一方,却也正因为多疑,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大概就是宿命吧。

但此时我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以上四段史料中都未出现陈公台的身影?莫非陈宫救曹操仅仅只是演义中的杜撰?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三国志·曹操传》:

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

《三国志·袁绍传》中裴松之注载袁绍手下陈琳所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可见陈宫并没有与孟德一起逃亡,一说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成为他的部下。而陈宫因孟德杀死伯奢,进而感到孟德的可怕更是无从考证,大多都是罗贯中的演绎。更多的史料倾向于认为是孟德杀了边让才使得陈宫自危,所以背叛了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