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2,4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2022 年过去了,一年读了二十本书,但在豆瓣上“想读的书”不减反增。我发现阅读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在阅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仍然无法获知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于是最初的热情就很快消解掉了。

我时常会带着一些明确的目的和想要解答的疑问去阅读。我自己称之为“功利的阅读”,然而读完一本书的结果反而是令我萌生出了更多的问题,发现了更多可能很精彩的好书。我的书单越来越长,甚至有时会让我横生出一些焦虑感。此时我便会搬出那句庄子的名言来安慰自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有一天在我整理书单的时候,一本躺在“想读”列表里许久的工具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有种微妙的荒诞感——我正在通过阅读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

此书存在不少非议。很多人说,这本书臃肿啰嗦,就阅读这件人人都会的事,两位作者却为此洋洋洒洒写出了 26 万字的长文(中译本的字数)。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它在我心目中仅次于《学会提问》,是世上第二好用的工具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阅读技巧的集大成者。然而我并不想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书中提到的技巧。只想聊聊书中一些令我醍醐灌顶的观点,如果能让你有兴趣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瞧瞧,那便会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思维导图怪圈

首先,就是我所遇到的“思维导图怪圈”。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你搜索什么知识,总有人梳理好一个巨大的思维导图放在文章的开头。这些需要放大 5 - 6 倍才能看清的巨幅图片里面充斥着各种总结性的短语。对我来说除了头疼就一无所获了。

我一直很困惑,明明思维导图是这么好用的一个工具,我却总是没法从别人的思维导图中获得知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呢?书中给出了解答:

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 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如果一千页的作品摘成九百页,这样的问题不大。如果一千页的文字浓缩成十页或甚至一页,那么到底留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就是个大问题了。

因为思维导图剔除了血肉,只剩骨架,所以显得冰冷不堪。已经掌握这门知识的人可以快速通过思维导图这幅骨架检索到自己死去的回忆,因为血肉已经映在了制图人的脑海中,然而失去血肉的思维导图却无法引导后来者走向坦途。

阅读的目的

第二个有意思的点是阅读的目的。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阅读?书中提到了三个主要阅读的目的:第一,为了获取资讯而阅读;第二,为了消遣娱乐而阅读;第三,为了提升理解力而阅读。这本书是为第三个目的而写,因为前两种阅读是不需要任何技巧支撑的。书中有个很典型的比喻:

阅读就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

“缺席的老师”、“抛接球”,这真是非常形象的比喻!作者强调了老师的缺席,因此你只能靠你自己,而且接球也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行为,是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遇到你难以理解的片段,但你不能依赖任何其他人写的读后感和导读,只有靠你自己克服,你的理解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什么算“读书读得好”?

第三个令人欣慰的观点是,“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不过,有时候要读得慢一点,有时候要读得快一点。”

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书中阐明了三种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分别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检视阅读的技巧,就是教会你在 1-2 个小时内大致摸清一本书在说些什么,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花精力仔细阅读。这是最初级的技巧,却是最重要的基础。

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如何做精细的分析阅读,但这种方法实在是耗人精力。所以事实上,人的一生也许只能用分析阅读的方法来读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如此一来,我们可能需要大量运用检视阅读来排除不需要精读、细读的书。

当我们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Well-read)时,我们心中应该要有这些标准来作衡量的依据。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书单

最后,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精选的书单。人是如何开始对一本书产生兴趣的?有时候是朋友推荐,有时候是在挖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搜索到了一些书,又或者是通过猜你喜欢、热销榜、评分榜上看到了有意思的书。人可以从一份好的书单中获益良多,既然阅读就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那你最好保证这位老师的写作和知识水平足够高,牛逼的书单就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同时,书中所介绍的最高阶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是极其依赖书单这件最重要的工具的。

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是两位充满理想主义的老师,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学生们”——读者们,又非常的严格。他们要求“学生们”必须在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后才能做评价。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即便看完一本书,我们的评价只能是“我还不够了解”,而无法给出真正的评判。书里是这样说的: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其他作者身上,像柏拉图、康德、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等人——这些人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将自己所有的思想与知识全部写出来。而那些评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却根本没看过他《实践理性批判》的人;批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却没看过他《道德情操论》(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的人;或是谈论《共产党宣言》,却没有看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他们都是在赞成或反对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

人是懒惰的,也是傲慢的,很容易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高谈阔论。两位作者却希望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完成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教人怎样更好地阅读。要形容像他们这种努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对抗这个荒诞世界的行为,现在有个还算时髦的词汇——孤勇者。